(指导老师:欧阳巍 汪奇生,通讯员:葛美 汤宁平 高翊骞)2023年7月6日至10日,澳门永利402手机版赴邵阳县对河村帮扶团,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切实解决农村灌溉用水难题。使用RTK精准勘测,利用南方CASS制图,分析所得数据,提出了修建下挖式蓄水池的建议以及对水渠、路灯等的铺设规划建议。
7月6日,帮扶团与当地驻村帮扶队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对河村共有3268名村民,其中包括8个监测户和87个脱贫户,共计363人。今年邵阳干旱严重,近半年未降雨,地下水及河流水与往年比较少了近50%。目前全村抗旱任务艰巨。入夏以来,对河片、谢塘片基本上靠电排抽水,仅电费支出高达4至5万元,山塘离水源距离遥远,村民基础生活用水无法得到保障。
图为消防车为村民送水图片
了解到大致需要灌溉的区域和当地村民的需求后,在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指导老师与帮扶团成员进行实地观察考量,确定具体的测量工作安排。在三天时间的测量作业里,帮扶团成员使用RTK测量仪器、南方CASS软件测绘技术和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精确测量了当地地形及水文条件。得出如下数据:夫夷江面至蓄水池水渠或管道长度约317米,高差70米,蓄水池至山塘水库水渠或管道长度约1331米,高差45米,山塘水库至谢塘村水渠或管道长度约1725米,高差15米,蓄水池至对河村农田水渠或管道长度约682米,高差60米,水渠及管道总计长度为4055米。帮扶团使用现代化的测绘设备和技术,准确地获取地理空间信息,为选址蓄水池提供科学依据,拟定相关取水方案和灌溉线路,对灌溉工程造价进行估算,方便此项目后期更好的落地。
在蓄水池选址的工作之余,帮扶团成员还进行了预装村道路灯的测量,为道路安装路灯提供精确数据,提供合理安装方案。测量得出:村部至山塘村村道长度约约2810米,以50米为一个间隔距离,预装路灯数约56个,村部至谢塘村村道长度约2729米,预装路灯数约55个,谢塘村至山塘村村道长度约1273米,预装路灯数约25个,谢塘村至上夷村村道长度约1403米,预装路灯数约28个,村道长度总长约8215米,预装总路灯数约164个。准确的数据下,是对河村未来的愿景,帮扶团成员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了对河村的乡村亮度。
图为帮扶团蓄水池建设方案工作汇报图片
此次三下乡第一个最直观的收获是体会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民生产生活改善的巨大作用,尤其是测绘专业技术对“三农”问题解决的巨大帮助。在我国过去的几千年里,要在邵阳对河村这样山路崎岖、远离经济政治中心的地区修缮水渠谈何容易,往往是劳民伤财、不得便宜。建国后,引入成体系的科学技术,才使得修路架桥、开凿水渠水库有了严谨的理论支撑,但代价是什么呢?天上没有卫星,地上没有路标,手里没有“利器”,今天花一个下午可以测出的高程,放在过去却要一个人员完整的测量队手提肩扛水准仪、水准尺等仪器,爬坡渡河,多次测量。而现如今,科学迅猛发展,技术快速投产,轻便、简单的仪器,对操作者学习、使用的门槛大大降低,快速测量对河村片区地理信息、评估水渠路线不再是梦,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在促进农业、农村、农民高质量长远发展的伟业上,科学技术功不可没,测量技术功不可没。
图为测量山塘水库范围图片
虽然仪器与数字是冰冷的,但人文关怀是热忱的。本着以人为本、为当地群众服务、关注村民切身利益与真正需求的原则,帮扶团成员十分注重与沿途居民的沟通交流,了解到村民们最关心的就是水源问题。一路走来,帮扶团急群众之所急,解决村民的痛点是测量工作的第一动力。除了倾听村民的诉求、为他们解忧,帮扶团也从村民身上学到了许多。这样一个稍显闭塞落后的小村庄,孕育着对生活极大的热情与乐观。为了避开正晌午的太阳,测量队往往“晚出晚归”,每天测量工作结束回到村部时,当地人都吃完了晚饭,从各个方向涌入村支部前的广场。多热闹啊!姐姐陪着妹妹、哥哥追着弟弟,小朋友的笑声预示着这里无线的生机;多热情啊,无论遇到谁,都能畅谈几句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多奔放啊,大叔大妈的舞步早已超越了音乐的节奏,那是江南的“安塞腰鼓”!正是他们飞溅的热情与奋发昂扬的精神面貌,感染着、推动着帮扶团前进的步伐。
图为帮扶团与村民交流图片
在测量工作中,帮扶团面临了不少挑战与困难。设备仪器的突然故障,酷暑难耐的夏日,蚊虫的叮咬,测量路线的崎岖蜿蜒,更由于对当地地理环境不够熟悉,导致了勘测过程中的一系列困惑和迷茫。但是在与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不断沟通后,帮扶团逐渐了解决这些问题,精确的数据与乡亲们的肯定是帮扶团成员守得云开见月明后的欣喜与宽慰。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为当地居民找到了合适的灌溉路线,并制定出了适配的方案。帮扶团成员们,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怀揣同一愿景,在对河村相遇,在此也感谢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在南方抗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忠诚勤勉”校训下的熏陶中,这里便像是一座熔炉,淬炼出令人奋发的精神,四溅的火花,点燃对河村的未来。
“自古人才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对帮扶团成员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服务社会的经历,更是少年们打磨内心,继承先辈用舍行藏、英特越逸气质的一次奇妙旅程。“纸上得来终觉浅”,学得好书本知识,拿得住笔杆子,不一定能在实践中站稳脚跟。唯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都功夫到家,才是社会需要、意志独立的人才。帮扶团的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测量,仔细绘图,严谨分析,制定方案,长期的合作作业使得成员们之间的关系愈发融洽,工作效率也节节高升。
图为帮扶团与驻村工作队在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前合照图片
三下乡实践活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城乡交流与合作,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吸引社会对乡村振兴的关注。通过参与三下乡实践活动,深刻体会到了当地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农民的生活情况,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生活在这样一个有力量、有人情、有发展潜力的社会的确是大有可为的!帮扶团眼下的下乡任务虽然告一段落,但与对河村的情谊不会冷却,对乡村发展的目光不会停滞,相信帮扶团的测量工作一定能激励更多人、宣传工作一定能号召更多人。
最好的时光一定是将来的日子,凭借着无数下乡人的同舟共济,加以人民前赴后继的开拓、政府高屋建瓴的指导,一切都的努力都将汇成一泓悲喜,流过这片干涸的土地,直到萧瑟秋风今又是,稻菽千重浪,换了人间!